共工新闻社6月27日电(李志明)正午的西芒杜闷如蒸锅,铅灰色乌云沉沉压着龙门吊尖顶。泥瓦工赵龙春扯开黑色马甲拉链透了透气——穿惯了工服,便服竟有些硌身。他所在的几内亚赢联盟西芒杜铁矿配套马瑞巴亚港矿石码头工程由中国港湾承建、中交一航局五公司负责施工。现在,项目临近收尾,这位在非洲“桃李满天下”的老师傅,终于要踏上归乡路。

“这是我最后一个项目,回国了也就退休了。这些年全靠家里人撑着,我才能在海外踏实干活,”老赵眼角笑出褶皱,正和此刻身处山东老家的儿子互发消息,父子俩已经兴奋得聊了半宿。谈得最多的,是老赵的几位几内亚徒弟:“马马杜聪明,临建时语言不通,一比画就懂;塞古有点憨,贴地板砖得盯着;伽罗找平是把好手……” 语气里满是父兄般的关切,“好在现在都能独当一面了,我即使退休了也没问题。”

听说师傅要走,徒弟们眼眶都红了。老赵平时施工要求严苛,生活里却细致:项目部发粽子,他特意分给徒弟们品尝,一边剥粽叶一边说:“这甜糯劲儿,才是日子该有的样。”

湿热的风裹着尘土灌进宿舍时,老赵正在收拾行李。徒弟马马杜一头闯进来。灰色工服后背汗渍洇成深色地图,怀里紧抱裹着塑料布的芭蕉叶:“师傅!带这些回中国包粽子吧,祝您以后日子甜滋滋的!” 叶片在闷热里泛着油亮绿光,老赵忽然想起两年前CMD公路施工时,另一帮徒弟送他糯米团子,当时他还开玩笑道:“这要用芭蕉叶裹一裹,那可就是中国粽子了”,不想今日竟成了真。他解下随身水壶塞给徒弟:“我以后就告别非洲了,你们一定要把我的手艺在几内亚扎下根!”

?

去机场的车驶出港区。路过现场,赵龙春摇下车窗,望见自己参与建设的码头静卧天际,钢铁轮廓在阳光下像条沉睡的巨蟒。岗位上的几内亚工人纷纷招手,几位徒弟隔着场地竖起大拇指。他忽然感慨:“刚来这儿时荒得只剩鸟了,现在竟聚了这么些人气。”语气里全是骄傲。

风声碾过海面,喧嚣随着车辆的行进渐渐远去。老赵摸出手机,家族群里妻子发来视频请求:“老赵,国内天亮了,你们到机场了没?”镜头里妻子眼角的皱纹深了些,身后是儿子设计的花岗岩院墙,石块严丝合缝的垒砌,分明带着他教徒弟的口诀韵味。

机场霓虹刺破夜幕,赵龙春在值机柜台前伫立许久。电子屏显示航班准点,透过落地窗,仿佛看见了海平线处,一艘艘远洋货轮正切开玫瑰色云霞,朝他奋斗过的西芒杜港区驶来。  登机广播响起时,他最后看了眼手机里的合影:背景是新落成的码头装船机,钢铁长臂划出的弧线,多像老家端午龙舟劈开水面,徒弟们和他都笑得灿烂。机舱门关闭刹那,他仿佛同时听见一万公里外妻子在厨房切菜的声音和几内亚徒弟们的笑声,江水应和着几内亚湾的潮汐,正将咸涩的离别酿成清甜的团圆。

舷窗外云海翻涌,他揉了揉脸,指腹蹭到几粒西芒杜的红土。机翼下,曾经荒芜的海岸线正闪烁万家灯火,像洒落人间的星辰,又像待蒸的菜肴,在时代的蒸笼里慢慢煨出暖人的香气。